回想起5月19日下午的惊险遭遇杠杆配资官网,家住闵行区南洋绿都小区的陈女士仍心有余悸。
那只猫嗷呜一口,对着我的腿就咬下来,马上就是4个血洞!
在这个有着240户居民的小区里,30多只流浪猫长期“盘踞”,频频出现伤人伤宠的情况,让居民们整日里是提心吊胆。
突遭袭击
小腿咬伤
据陈女士回忆,当天下午3时30分,她像往常一样在小区内牵着绳子遛狗。当走到6号楼附近时,一只流浪猫突然从5号楼旁的草丛中窜出,毫无征兆地狠狠咬住了她的右小腿,造成四处穿刺伤。
当事人被咬伤
这次意外事件,将小区内日益严峻的“流浪猫泛滥”问题,再次推到风口浪尖。
展开剩余83%这些野猫成群结队,胆子特别大,一点都不怕人,攻击性还很强。
据陈女士讲述,事发时自己只是正常路过,并没有任何挑逗或接触野猫的行为。受伤后,她强忍着疼痛赶到医院,紧急接种了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。
流浪猫成群结队
然而,比身体伤痛更让陈女士难以接受的,是物业的冷漠态度。她讲,物业经理不仅没有表达任何关切,反而回称:
你去投诉我好了,大不了就是赔钱。
采访中,多位居民告诉帮忙君,小区里流浪猫伤人并非个案,在此之前就曾发生过袭击宠物狗事件,有犬只的舌头被严重划伤,不得不送往宠物医院救治。
无序投喂
数量失控
帮忙君实地走访发现,南洋绿都小区由三排楼宇组成,流浪猫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楼栋间的公共道路和绿化带,尤其是5号楼、9号楼和12号楼附近最为密集。居民们反映,每天下午,都有人拿着装满猫粮的塑料袋,在小区各处喂猫。
虽然物业曾尝试设置固定猫窝,但由于后续管理跟不上,最终只能拆除。但“投喂流浪猫”的行为却并未因此停止,这些“投喂点”大多位于监控盲区和行人频繁经过的拐角处,给居民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。甚至有居民在接种疫苗时听说,当地医院收治的伤者中,有近半数都是被猫咬伤的。
南洋绿都小区
流量猫数量的不断激增,还引发了严重的环境卫生问题。每逢下雨,非机动车停车库就成了流浪猫的“天然厕所”,里面粪便尿液遍地,散发着让人作呕的腥臭味。帮忙君在现场看到,一些投喂点附近,地面上留有大片深色尿渍,异味熏人。
小区流浪猫四处出没
据物业初步统计,目前小区内活跃的野猫数量有30多只。这些流浪猫大多没有绝育,数量仍在快速增加。
有些母猫一年能生三四胎,繁殖速度快得惊人。
物业工作人员反馈,这次咬伤陈女士的正是一只已经再次怀孕的母猫。随着时间推移,流浪猫数量呈滚雪球式增长,成为困扰小区管理的一大难题。
属地部门
应予处置
面对居民持续不断的投诉,小区物业也颇有苦衷:
我们真的很头疼,一直在想办法解决。
物业相关负责人坦言,他们并非对流浪猫问题坐视不管。每年都会在小区内张贴告示,呼吁居民将投喂行为集中在固定区域,避免随意投喂带来的潜在风险。物业甚至专门找人尝试捕捉野猫,但它们十分机敏,抓捕难度大,效果不佳。
帮忙君查询相关法律法规发现,根据《动物防疫法》第30条规定,属地相关部门应做好本辖区流浪犬、猫的控制和处置;《民法典》第1249条也明确指出,当流浪动物造成他人损害时,长期投喂者或管理方需要承担相应责任。
而在实际操作中,一旦涉及流浪动物伤人的具体责任认定,却存在着证据收集等诸多困难。为此,小区居民迫切希望,街道相关部门以及物业能够切实履行职责,共同寻找解决流浪猫问题的“治本良方”。
多方构建
共治体系
帮忙君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。上海闵行区科普志愿者协会理事、区宠物协会副会长、三三宠物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翟江指出,要注意科学地投喂流浪猫(狗),对流浪猫(狗)等“无主动物”的集中收养、照料等实际问题,应当由小区居民共同制定规约,并建议相关部门及时立法规范。
翟江表示,小区居民在与流浪猫(狗)共处中,应当注意几点:
■ 一是流浪猫身上可能潜伏着跳蚤和寄生虫,人应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,不要用手直接喂食,避免被抓挠咬伤;
■ 二是杜绝不文明的投喂行为,避免人为原因造成流浪猫无序繁衍种群失控,同时要防止食物残渣等污染环境;
■ 三是对于未绝育的猫(狗)导致群体快速繁衍,造成发情期噪声扰民、公猫标记尿液等污染环境的问题,需联合TNR(捕捉—绝育—放归)的方法,来控制流浪猫的数量。
对小区内可能存在的意见分歧,翟江建议,“爱猫(狗)人士”应向业委会、居委会、物业公司在内的“三驾马车”提出申请,通过业主大会或小区征询的方式,辟出集中投喂地点,建立共治体系,做到“有人管理”。唯有形成政府引导、社区负责、居民参与的治理格局,才能实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,共建干净、有序、安全的社区环境。
对此,帮忙君将继续关注。
帮侬忙工作室
策划 | 钱俊毅
文字 | 徐驰
摄影 | 徐驰
编辑 | 钱俊毅 姚储杰
编校 | 杨叶杠杆配资官网
发布于:上海市辉煌优配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